
番外+结局忆宋:顶级权谋对决【北宋篇】赵匡胤赵光义(夜阑雪)剧情介绍_忆宋:顶级权谋对决【北宋篇】精彩试读
一、故事梗概
故事从作者决定写一本关于宋朝的历史书开始讲起,引出宋朝这个充满争议和魅力的朝代。随后重点讲述了赵匡胤的故事,他出生于五代十国的乱世,家庭为官宦世家。在他童年时期,经历了三次皇帝更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这些经历让他渴望和平并立志改变现状。
赵匡胤成年后开始闯荡,他先去找父亲的故旧求职,在复州被王彦超拒绝,在随州虽被董宗本收留,但因儿子董遵诲排挤而离开。后得襄阳老僧指点前往北方,投奔郭威。郭威本是后汉重臣,因刘承祐的猜忌而起兵,在一系列事件后郭威登基称帝。赵匡胤在郭威帐下经历诸多,目睹了郭威处理危机的手段,从中学习到人心的掌控。
郭威死后传位给柴荣,赵匡胤经过权衡选择跟随柴荣。柴荣登基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外敌入侵和内部质疑,但他在高平之战中获胜,赵匡胤在这场战役中崭露头角。之后柴荣让赵匡胤整军,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裁减冗兵、精选士兵、练兵等,还在暗中进行了权力制衡和思想控制,打造出一支强大的禁军。
柴荣为了充盈国库进行“灭佛”行动,之后将目光投向南唐。柴荣开启攻淮之战,寿州之战是重点,南唐军队顽强抵抗,各路援军前来。赵匡胤多次迎击南唐援军,以少胜多,如涡口之战击败何延锡,清流关之战斩杀皇甫晖,六合之战打败李景达。但寿州久攻不下,柴荣因朝廷事务返回开封,处理完内政后又多次亲征南唐,最终南唐割让淮南道十四州并献表称臣。
二、内容解答
问题1:赵匡胤为什么要离开家出去闯荡?答案:因为刘知远解散了原先的禁军,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失业了,全家之前凭借军队势力和军官身份度过危机,现在这个保障没了,作为长子的赵匡胤需要担负起让家庭重新发展起来的责任,所以他向家里辞行出去闯荡。
问题2:王彦超为什么拒绝赵匡胤?答案:当王彦超问清楚赵弘殷现在不仅没升官、还丢了职位的情况后,他觉得赵匡胤此时对自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他的庙小没有适合赵匡胤的职位,所以礼貌地拒绝了赵匡胤。
问题3:赵匡胤从被董遵诲排挤的经历中学到了什么?答案:赵匡胤学到了人要韬光养晦的道理,在以后的日子里,他都闷头做事、低调做人,学会了掩饰内心,直到陈桥驿兵变的那一夜之前,再也没有人发现过他平静的外表下藏着的蓬勃壮志。
问题4:郭威为什么一开始不想造反?答案:郭威是先帝托孤重臣,他本就忠心不二地辅佐小皇帝,只是不想不明不白地被枉杀,而且自己的家眷都在城里,投鼠忌器,所以他一开始并不想造反,只是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让小皇帝冷静下来。
问题5:刘承祐为什么要对顾命大臣动手?答案:十六岁的刘承祐登上皇位后,感受到权力的膨胀,他开始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施政,但总是被史弘肇、杨邠等老臣当场驳回,他想提拔近臣当大官也被否决,他觉得自己被大臣管着,心里不满,所以决定对顾命大臣动手。
问题6:郭威是如何让全军跟他一起兵谏的?答案:郭威先是在皇上要杀自己的密诏后面补上几行字,改成“诛杀郭威,并杀校尉以上军官,以绝后患”,然后将军官们集中起来拿出修改后的密诏,引发军官们的愤怒,让他们与自己站在一起。之后郭威又用“以退为进”的方法,哭着说要自杀以报君恩,引发众将请求他不要自杀并表示愿听命于他,最后他挑明圣旨是被奸佞小人胁迫陛下所下,提出“清君侧”的口号,从而让全军跟他一起兵谏。
问题7:柴荣为什么选择赵匡胤来整军?答案:因为军队已历经五朝未经整顿,军中关系错综复杂,老将们在军中待的时间太久,牵涉关系太多,无法真正做到大刀阔斧式的去旧革新;年轻将领没有军功则威望不足无法服众,整军指令无法执行。而赵匡胤在滑州时就精于练兵,是柴荣的潜邸旧臣,在几次战役中表现得忠诚可靠,军功赫赫,现在已经是禁军高级将领,还没有太深的军中关系,所以柴荣选择他来整军。
三、小说点评
这篇文章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生动地讲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重点围绕赵匡胤展开,情节跌宕起伏。文章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人物形象鲜明饱满,如赵匡胤的壮志与成长、郭威的权谋与无奈、柴荣的壮志与操劳、刘承祐的幼稚与自负等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在讲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融入了对人性、权力、管理等多方面的思考,使文章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还富有深度和内涵。同时,文章的语言流畅自然,对历史场景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生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乱世之中,是一篇非常优秀的历史小说。
四:《忆宋:顶级权谋对决【北宋篇】》赵匡胤赵光义精彩内容:
柴荣紧急调赵匡胤回来,是又有了围点打援的“救火任务”,南唐第三支援军过来了,而且是人家皇弟亲率的皇家亲卫军。
原因是柴荣的嚣张刺激到了李璟。面对后周这连珠炮一样的攻城略地,李璟吃不消了,他派去使者带着礼物向柴荣求和,表示愿意割让寿州、光州、泗州、楚州、濠州、海州六州给后周,还愿意放弃帝号,每年上贡百万岁币,只求后周罢兵言和。
柴荣收下了礼物,然后很流氓地直接拒绝了和谈,他要的可是整个淮南道。李璟怒了,你柴荣也太贪得无厌了,实在是忍无可忍,于是他派出了南唐皇室中的第一军事强人,他的弟弟李景达,封为齐王、诸道兵马元帅、中书令,令其率领最精锐的两万皇家亲卫军气势汹汹杀奔寿州,要从侧翼支援寿州。
面对气势汹汹的名将李景达,柴荣只给了赵匡胤两千人,因为寿州这边攻势如火如荼,实在是挪不出人手,“就这两千人了,我相信你,你去吧”。
两千对两万,好一个赵匡胤,脸上是波澜不惊,在所有后周将领瞠目结舌的目光中,他二话没说径直上前领过了将令,扭头就带兵出发了。
赵匡胤猛中有细,那是非常重视战前情报调查工作,他知道李景达是有名的南唐“小诸葛”,一向用兵谨慎,喜欢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习惯于打阵地战。既然如此,那就要带动你小诸葛按照我赵匡胤的节奏走。
两军在六合(今江苏南京六合区)迎头碰上,双方安营扎寨相互对峙。赵匡胤手下的将领非常困惑,纷纷提出猜疑,“我军结营寨属于正常,那是因为兵少,需要构筑防御工事。唐军兵力远胜于我,但为何不急于求战,反而在此安营扎寨呢?事出反常必有妖,唐军是否有诈”。
只见赵匡胤微微一笑,对诸将分析了:“那只是因为我们威名日盛,李景达不了解我军虚实,所以不敢轻举妄动。敌方如此谨慎胆小,恰可为我用。”随后,赵匡胤做出了战术部署,事先在附近山谷沟壑里面隐藏好了兵卒、旗鼓,做好一切准备后,周军便出营对敌。
就在双方列好阵势剑拔弩张的时候,只听得赵匡胤一声将令,霎时间,漫山遍野都是后周的旌旗招展,四面八方都是战鼓擂动、杀声震天,顿时吓得唐军阵型大乱,左翼的一部分唐军甚至扔了武器就往后跑。
李景达赶紧按压,想要重新稳住阵脚。可以说,他的反应非常及时、应对也非常正确,他所露出的破绽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间。
可是,他面对的是赵匡胤,这一瞬间的漏洞足够了。
只见赵匡胤一马当先,立即率军发起全面冲锋,直插唐军左翼。李景达全力抵挡,但哪里能挡得下来,败势一旦形成,退却的军队就像钱塘江的潮水一样狂澜汹涌。
六合之战,唐军伤亡七千余人,李景达元气大伤,史称“唐之精卒尽失”。那李景达到底是名将,就是比其他人会逃跑,看势不对马上就撤,派人掩护、找准路线、夺船渡江一气呵成,在赵匡胤骑兵这么快的追击速度下,他居然成功逃脱。逃过江后,惊魂未定的他看着江面感慨道,“幸甚,幸甚”。
所有的南唐援军都被打退了,此时周军也已经围困寿州大半年,但寿州岿然不动。这时的情况是唐军过不来,周军也进不去,一时双方僵持在了这里。
恰在此时,柴荣突然宣布要走了,因为有心腹报告,朝廷里面有人开始密谋生事。真是按了葫芦起了瓢,于是离京半年之久的柴荣结束了第一次亲征南唐,留下李重进做主帅,带着部分军队继续攻打寿州,自己率军立即赶回开封。
刚一回来,柴荣立刻马不停蹄地处理内政,他快刀斩乱麻地处理了朝廷里的危险分子,扫清了不安定因素,然后就稳定战局做了几件大事。第一,宣布免征淮南道苛捐杂税,以收服人心;第二,大力扩建水军,再打南唐没有强大的水军可不行;第三,封赏南征有功将士,这里就包括了赵匡胤,他被提拔为匡国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
柴荣离开后,南唐开始疯狂反扑,李景达、林仁肇等南唐名将纷纷上场,但是周军顽强抵抗,整个淮南战局反反复复。
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二月,处理完国内事务的柴荣第二次亲征南唐。此时寿州城依然在苦苦支撑着,城里早已经没有粮食了,“饥死者甚众”;但刘仁瞻仍在苦苦守候着,因为外面李景达正在带人垒砖头砌长城。
这出自李景达的天才想法:围困寿州的周军战斗力极强,单凭唐军实力,要想陆战打败周军,把他们彻底赶跑,那几乎是痴心妄想;既然如此,那我就修一条“长城”从南唐直接通到寿州城里去好了。
按照李景达的计划,到时候就可以和寿州城内实现物资补给、兵员输送的实时互通,周军的围困顿时就会变成“围而不困”——我们唐军打陆战不行,那我就把打陆战变成城防战,化被动为主动,让你们跟着我的路数走。
于是,东起紫金山,向西不断延展的一座座军寨拔地而起,中间以高大的甬道联通,话说在柴荣到来之前,这种神奇的战略构想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这帮唐军非常善于守城,你要是攻打其中一座军寨,那么其他军寨的唐军立即可以通过甬道及时救援,一时让李重进颇为棘手,也没有什么好办法。等柴荣到来的时候,甬道已经快修到寿州城下了。
柴荣不愧是五代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经过实地勘察,两个字就道出了破局的关键——“甬道”。
他斩钉截铁地告诉大家,“断其甬道,其兵则首尾不能相救”。你军寨是不好打,滚石檑木、叉竿劲弩都布置在里面,那甬道没有这些吧;而且和军寨这种专业的城防工事相比,甬道有个特点——“窄”,中间只有少量的塔楼零落分布,站三五个人射箭还行,人多了挤也挤不下。
那就立即开战,柴荣命赵匡胤率先出战,张永德等人跟进,大破各甬道,实现了对各军寨唐军的分割包围。唐军顿时军心大乱,进退失据。
次日,柴荣移军赵步(今安徽凤台东,淮河北岸),督诸将攻紫金山各寨,尽克之,杀获万余人,擒许文稹、边镐等将。随后柴荣命令部队,沿淮南顺流追击东逃溃军,至镇淮军(今安徽怀远)尽歼南唐水军,缴获战舰粮船数百艘。
李景达所率援军五万人,紫金山之役被俘、战死及降者四万余,残兵随其自濠州逃归金陵(今江苏南京)。
面对后周大军,李景达是屡战屡败,但就战略思维、战术思想而言,他仍不失为名将。只因为他面对的两位对手是天才级别的军事家,正所谓“既生瑜,何生亮”,如果这个时代没有柴荣和赵匡胤,李景达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以及南唐富庶的国力战胜来犯之敌,甚至一统天下。
然而历史不能假如,如果要假如,就会有一千种答案,可是真正的答案,却只有一个。
站在寿州城头的刘仁瞻彻底绝望了,他知道这已经是南唐最后一支援军,以后再也不会有援军来了。在近两年时间里,他的寿州城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暴风雨中飘摇,他看着一个又一个南唐将领率领军队陆陆续续从城外经过,他的希望一次次燃起,也一次次地破灭,此时的他耗尽了全部的心神,再也支撑不住了。
刘仁瞻病倒了,病得不省人事,他的手下趁此以刘仁瞻的名义开城投降,坚守近两年的寿州城就此告破。
不久后刘仁瞻病故,时年五十八岁。他忠贞不屈的英雄气节感动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人,李璟和柴荣同时给刘仁瞻追赠了封号,柴荣还给他的儿子封了官。
寿州终于被攻下来了,朝中却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柴荣回去处理,显德四年(957年)五月,分身乏术的柴荣无奈赶回了开封,留下部队继续攻城略地,走前嘱咐李重进要加速占领整个淮南道,“须不得丝毫耽搁”。南唐得到消息,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疯狂反扑,战局又开始拉锯。
显德四年的十月,心急的柴荣又回来了,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柴荣第三次亲征南唐。密度这么高的帝王亲征,别说之前没有过,整个历史长河中也没有。在柴荣的指挥下,周军连克数城,李璟彻底认输了,不仅答应了柴荣割让整个淮南道十四州的要求,还献表称臣,每年向后周纳贡。
领导喜欢亲力亲为当然是好事情,能够第一时间掌握事情进度,了解人员能力素质,随时控制事态变化;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把李重进经理该干的事情干了,张永德经理的事情你也要干,赵经理那边你也要插一手,过于细致了就难免遗漏,你就会陷在具体细节里无法自拔,疲于奔命。
还有的领导,比如后周前董事长郭威,性格豪迈大气,不愿意管具体操作,更喜欢通过全面授权和验收问责来部署全局,自己只把控总体架构和战略方向。但是下面难免就会有人玩形式主义,偷奸耍滑、搞小九九,反正你领导高高在上,不了解具体情况。
这两种管理风格说不上哪好哪不好。性格是天生的,禀性难移,就比如有的人性格细腻,哪怕有一点小问题就睡不着觉;有的人性格粗犷,哪怕天塌了也不耽误他吃饭喝酒;有的人就喜欢抓大放小,有的人就喜欢较真。那么在职场上,性格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管理风格的不同。
柴荣过于操心的性格和事必躬亲的习惯,在后来也给自己的身体乃至后周的国运,造成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