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番外+结局大明:本想摆烂,可老朱他不干啊任以虚朱元璋(再见是蓝啊)剧情介绍_大明:本想摆烂,可老朱他不干啊精彩试读
一、故事梗概
任以虚穿越到明朝洪武年间一个同名同姓的六品官员身上。他意识到在朱元璋手下当官随时可能掉脑袋,尤其四大案一旦爆发,自己定会受牵连,所以打算辞官回老家。正在此时,美食系统绑定成功,只要制作美食获赞赏就能得奖励。第二天他顶着熊猫眼向朱元璋辞官,以回家尽孝为由,朱元璋虽脸色阴沉但还是准了,并赏赐了钱财。任以虚回到距离京城三十里的广饶县经营酒楼,他的酒楼生意蒸蒸日上,盈利颇丰。几周后,朱元璋从锦衣卫指挥使毛骧那得知任以虚在广饶县举办试吃大会推广美食的事,心生好奇,再加上想起任以虚曾为太子提出的大明银行策略,解决了很多财政问题,于是想前去品尝美食并给任以虚赏赐。朱元璋到了酒楼后,赏赐了任以虚一幅写有“京城第一酒楼”的御笔亲批绢帛,这成了最好的宣传。朱元璋品尝了酒楼的烤鸭、桂花糕、驴肉火烧等美食,赞不绝口,还联想到这些美食若做军粮可提升将士战力。他参观酒楼时,看到员工宿舍周围田地里任以虚种的土豆和番薯,得知这两种农作物亩产量极高,便让毛骧将部分幼苗移到皇宫种植。之后朱元璋与任以虚探讨科举选题,朱元璋本想以四书五经为主,任以虚指出这种方式选拔出的人才可能不具备治理县城的才能,还会导致官员思想僵化、钻营官场、结党营私等问题,朱元璋虽最初不太认同,但经任以虚进一步劝解,最终打消了以八股取士筛选人才的想法。朱元璋走后,任以虚的酒楼因御赐牌匾吸引了众多顾客,包括各地富商、权贵和官员,利润大增。徐达听闻朱元璋御赐牌匾之事也想去品尝美食,排队一个半时辰后却因美食售罄未能如愿,只得败兴而归。而任以虚则在酒楼内清点自己的家当,总共收获了约十八万两的银票、白银和黄金。
二、内容解答
问题1:任以虚为什么一开始想要辞官?答案:因为他穿越到明朝洪武年间,在朱元璋手下当官随时可能掉脑袋,当时胡惟庸、蓝玉、郭恒还活着,空印之事也是隐患,洪武四大案一旦爆发,他身在官场定会受牵连,甚至可能丢掉性命。
问题2:美食系统的功能是什么?答案:只要任以虚制作出美食,获得人们的赞赏,就能够获得一定的奖励,奖励之中包含诸天万界的物品。
问题3:任以虚辞官时,朱元璋为什么最终准了?答案:因为大明以孝立国,任以虚以爹娘托梦让他回家尽孝,且把家里酒楼再度经营起来为由,这个理由有理有据,朱元璋想不出拒绝的理由。
问题4:任以虚的酒楼生意好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一是有美食系统助力,制作出的美食美味可口,如驴肉火烧、烤鸭、桂花糕等;二是采用了有效的营销策略,如试吃大会吸引顾客,对招牌菜限购、分批次售卖等;三是得到了皇帝御赐的“京城第一酒楼”牌匾,吸引众多达官显贵前来品尝。
问题5:朱元璋为什么对土豆和番薯如此重视?答案:因为这两种农作物亩产极高,土豆亩产约三十石,番薯亩产约二十五石,而当时大明水稻亩产普遍不高,如果能大面积种植这两种农作物,大明朝几乎再无饥荒的可能,对百姓和国家意义重大。
问题6:任以虚为什么反对以四书五经作为科举选材取士的题目?答案:因为科举选拔的人是未来的官吏,他们需要治理县城,处理诸如民生、商业、救灾等各种事务,但四书五经培养出的人才可能只会子曰诗云,说大道理,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还可能导致选拔出溜须拍马、思想僵化、结党营私的官员。
问题7:朱元璋最初为什么想以四书五经作为科举选题?答案:朱元璋读书不多,在宋濂大学士的劝说下,追捧儒家经典,认为四书五经可以约束人的精神,再结合法家手段约束人的行为,能将人才约束在科举制度内,防止读书人造反,从而稳固江山。
问题8:任以虚的酒楼打包为什么用精美的纸袋而不用布匹?答案:因为用布匹很贵,而当时造纸业蓬勃发展,用纸袋成本低很多,而且可以对外宣称是高档的纸张,用来卖高价。
问题9:徐达为什么不表明身份插队进入任以虚的酒楼?答案:因为他觉得吃饭品尝美食就要坐在酒楼里面吃才有感觉,而且他还想和任以虚打交道,所以不想靠身份特权插队进入。
问题10:任以虚为什么要亲自清点自己的家当?答案:任以虚认为只有亲自将自己赚来的钱财,前前后后点上一遍,才能获得满足感。
三、小说点评
这篇小说融合了穿越、美食、官场、种田等多种元素,情节丰富多样。故事背景设定在明朝洪武年间,使小说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文中对当时的官场生态、经济情况以及朱元璋的性格等都有一定的描写,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可读性。主角任以虚的形象塑造较为立体,他聪明机智,既有现代人的思维又能在古代的环境中灵活应对,从辞官经商到经营酒楼,再到与朱元璋的互动以及对科举制度的见解,展现出他的谋略和见识。美食元素的加入别具一格,通过对各种美食的描写,如烤鸭、驴肉火烧等,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美食的诱惑,还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吸引朱元璋前来等。此外,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自然流畅,很好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各个情节之间的过渡也较为自然。整体来说,这是一篇情节有趣、人物形象鲜明、元素丰富的小说。
四:《大明:本想摆烂,可老朱他不干啊》任以虚朱元璋精彩内容:
“将军!”
“主要是前段时间,任掌柜的酒楼推出了新菜,叫做驴肉火烧。”
“任掌柜用一些手段,非常吸引人们瞩目,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才将陛下吸引过去的。”
亲兵说道:“相传这驴肉火烧味道非常美味,在整个应天府地界内,每天都有大商人舍得花钱去购买!”
“甚至许多达官贵人都会派遣府中家丁,趁着清晨买回来吃。”
徐达听到这话,又心痒痒了,也想要一尝美食的味道,随后,他猛地起身。
“你去库房,给我拿八百两银票,我要亲自去一趟任以虚的酒楼。”
亲兵有些诧异,说道:“将军,您要是吃的话,吩咐我们去购买就行了,弟兄们骑马速度也快,很快就能赶回来。”
“诶,这不一样!等你们买回来,那菜已经不是最好吃的时刻了!”
“这吃饭,品尝美食,就要坐在酒楼里面吃才行!”
“更何况,任以虚这小子,我还等着跟他打交道呢。”
随后亲兵将一叠银票,合计八百两交给了徐达,还表示自己也跟着去。
“不用!我自己去就行!”
徐达收好了银票,快步上了战马,就朝着广饶县城,狂奔过去。
一路上,他几乎没有停下,三十公里路程,很快就赶到了,速度比上次都要快不少。
来到了广饶县城,马速慢了下来。
徐达驾马来到了酒楼门口,下一刻,他就傻眼了!
他看着门口排着大队伍,从门口一直街对面去了,林林总总好几百人。
“这么长的队伍,何时能轮到我”
“任以虚酒楼生意这么火爆”徐达错愕的喃喃道。
徐达仔细看着这些排队人,很多人都是身穿绫罗绸缎,站的姿势也特别板正。
这表示,这些排队的人,都是有身份地位的人。
按照大明制度,有钱人是没资格穿好衣服的,至少不能穿绸缎。
而现在这批排队的人,怕不少都是低级官员啊,亦或者是那些达官贵人的管家。
徐达思索着,这么多人,不定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
要是自己暴露身份,想必可以直接插队进去。
徐达想了想,还是不暴露身份的好,果断下马,牵着战马来到了队伍尾部,也开始排队了。
原本排队的人,看着徐达来排队,见到徐达穿着一身绸缎衣袍,也没觉得有什么。
他们以为徐达是个校尉,或者是巡城的游击将军,就没当回事。
毕竟自家老爷,都是朝中官员,没必要给一个普通武将让路。
徐达也没摆架子,就这么老老实实的排队,时间过的很快,他的位置,也从街道尾部,进到了酒楼门口。
很快,徐达前面三个人进了酒楼,就要轮到徐达进去之时。
栾彬果断的挡住了徐达,说道:“不好意思,这位客官,我们今天所有美食,已经卖完了!”
“他们怎么进去了”
徐达错愕,指着刚才进去那三个人。
“刚才那三份烤鸭,是最后的美食了!”
栾彬饱含歉意,伸手示意徐达离开。
徐达顿时郁闷的说道:“我可是排了一个半时辰,你现在让我离开”
“抱歉,客官,我们酒楼的美食真的卖完了!”
“只能请您下次再来了。”栾彬依旧微笑着说着。
随后,栾彬再次解释道:“我们酒楼每天卖多少美食,都是有定量的,所以,无论您排得多辛苦,美食卖完了,就是没有了,抱歉!”
听到这话,徐达整个人心态都崩了。
合着他一早上真的白等了
任以虚酒楼的这破规矩,是真多啊!
国公府,徐达垂头丧气的回来了。
“将军,您吃得咋样那味道真的像是民间传言一样,吃上一次,就会流连忘返嘛”
府上亲兵问着回来的徐达。
他对于任以虚酒楼的美食,垂涎很久了,但每月从徐达这领取的俸禄,并不足以支撑他消费一回。
徐达黯然的摇摇头,一脸郁闷的说道:“去晚了,酒楼的美食全部都卖完了,早知道就早点去了!”
“无妨,明日我去给将军买回来。”那亲兵保证道。
“不用了,等过些日子我亲自去吧。”徐达拒绝道。
这段时间,任以虚的酒楼,有朱元璋御笔亲批的招牌加成,生意可谓是异常火爆。
要是不表明身份,还真吃不到。
“将军,三小姐在等您呢!”亲兵看了看徐达,再指着前厅说道。
闻言,徐达露出讪讪的笑容,对于徐妙锦这个三女儿,还是比较宠溺的。
他向来都比较看重子女们的意见,在很多事情上,也很听子女的话。
前厅,徐妙锦端坐在椅子上,一张俏脸满是怀疑。
“爹,你怎么一脸失落的回来了啊”
徐妙锦轻声问着,看着徐达神情郁闷,还主动上前拉着徐达坐下,关心的问询情况。
徐达讪讪笑道:“没事,爹就是出去逛一圈。”
见状,徐妙锦叹息一声,说道:“爹爹来回,神情变化极快,出去时兴高采烈,回来时,一看便知是败兴而归,女儿又如何会看不出来,这其中的变化呢”
而就在徐达和徐妙锦聊天的时候,任以虚却开始清点起了自己的家当。
酒楼内,任以虚对栾彬吩咐道:“将箱子都拿过来,放在桌上!”
不一会儿,栾彬抱来八个箱子。
任以虚示意栾彬下去。
他亲自打开这些箱子,从箱子中拿出来一叠叠银票、黄金等等。
再按照一百两面额银票、二百两面额银票、五百两面额银票、一千两面额的银票,细细的分类好。
接着,任以虚正式拿起一沓银票,亲自计算着开酒楼以来的收获,原本这种事情,可以交给栾彬来做的。
但任以虚认为,只有亲自将自己赚来的钱财,前前后后点上一遍,才能获得满足感。
很快,他将银票全部清点出来,大概有十几万两。
他看着桌子上的银锭和银元宝等等,亲自拿来的秤,亲自衡量出这些银锭的价值。
大概是二三十百银条,上百个银元宝,最后计算出来,价值五万两左右。
最后便是重中之重的金条和金元宝,数量就要少的多了。
七八根大金条,十来个金元宝,以及上百块大的碎金子,金银比例是一比十,一两黄金等于十两白银。
而这些黄金,折算下来是在三万两左右。
三堆钱财,银票、白银实物、黄金实物,合计总额是十八万两左右。